朱德在駐訓四川瀘州時,曾有一位小戰友老鄉,叫舒興益。因為都是儀隴客家人,加上舒興益的個頭不高,人比較瘦,所以朱德親切地稱他“小老鄉”。
舒興益,曾用名舒常明,字月堂。舒興益15歲不到就加入滇軍,在滇軍時,舒興益用的是舒常明這個名字,是朱德所喜歡的一名小老鄉。朱德在駐防四川瀘州期間,受到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啟發,逐漸認識到“老的軍事斗爭的辦法行不通”,必須尋找一條新的救國道路。朱德和摯友孫炳文商議,準備出國考察,因此朱德就委托舒常明捎信回儀隴馬安老家,并給舒常明贈送了銀幣、銅幣作為盤纏(路費)。
?1933年,舒常明再次加入革命隊伍時,改名舒興益,以避國民黨和反動勢力對其家人的報復。據儀隴縣檔案館文史資料《儀隴縣英烈錄》記載,1981年9月30日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其死亡日期尙無明確記載。
舒興益曾任朱德所帶領隊伍的炊事員、班長。在隊伍里,朱德經常教這名小老鄉練習文字,并教會了小戰友老鄉寫信。1933年,紅四方面軍進入川北。因為工作需要,舒興益被組織選為聯絡員,因為黨組織創建川陜根據地,他的工作高度機秘,在部隊他的身份是,負責張國燾等的日常伙食。特別在黨中央和紅軍面臨分裂主義的嚴峻考驗下,舒興益協助朱德同志與張國燾進行有理、有節的斗爭,以體現顧全大局,始終維護紅軍的團結。舒興益犧牲后,其尸首至今不知安存何處。后來,在康克清同志的關心下,舒興益于1981年9月31日被儀隴縣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烈士生前題有《享泉》詩:“背井磨盤山,夢飲肖水河。行營炊煙舞(捂),沙場思馬安”(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待考證),是烈士唯一留給后人的文字見證。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會員,烈士之重孫舒秀敏說,儀隴縣永樂鎮磨盤寨村一口”享泉井”,應是曾祖舒興益參軍前所挖。
舒興益在擔任川陜革命根據地聯絡員時曾捎回一口木箱,上用刀刻《享泉》詩。舒秀敏說,現在讀來,該詩藝術價值雖然有待商榷,但這首詩卻是中國革命歷史的見證和縮影。其中“捂”應為“舞”!”馬安”是借用地名,意指“朱德”。全文體現烈士舒興益對革命戰友、部隊首長朱德的思念之情。(粟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