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的扶貧大潮中,閬中市石龍鎮磨合村(現河溪街道石龍社區)與閬中市房管局結對幫扶。市房管局在幫扶工作過程中傾其所能,第一書記全力以赴,領導傾情盡責,幫扶干部傾心盡職,2017年至2020年連續幾年的脫貧幫扶,全面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世界人民的莊嚴承諾,迎來了磨合村人民的朗朗笑聲。
由于山高水長,與閬中古城僅一江之隔的石龍鎮磨合村一直處于經濟不發達村落。這個村幅員面積5.33平方公里,全村人口 3397人,貧困人口155人,貧困戶57戶。在大家追求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村里的青壯年人都外出打工,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村里人相互攀比,矛盾、怨氣重重,田地荒蕪,雜草叢生,被人們號稱“三多村”:老人和小孩多,矛盾、怨氣多,雜草多。
家國興旺,匹夫有責。2017年2月,接到任務后,市房管局全體干部職工就把黨組織的重托,政府的工作視為自己的責任,勇于擔當,盡職盡責。在鞏固原有扶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再添一把火,再澆一桶油。在組織管理上加強,在道德情感上善誘,在財力、物力、人力上充實。使得房管局對磨合村的脫貧幫扶鞏固工作迅速步入快車道。
在組織管理上加強,分管領導徐明亮同志親自到村入戶了解情況,并制定詳實可行的脫貧計劃。第一駐村書記楊芳同志負責落實具體工作,要求局里每一個干部職工每周至少兩次到村與貧困戶面對面交流幫扶,以實干精神為人民服務。
在道德情感上善誘,局長王昕說,要以菩薩心腸發善心,做善事,真心實意為為人民服務,為百姓做實事。駐村第一書記楊芳,以一個老黨員身份長住鄉下自豪,號稱“村姑”,鄉親們也這樣親切地稱呼她。老百姓在第一書記楊芳的菩薩心腸善誘引導下,守望相助,化解矛盾,逐步消除怨氣,大家和諧相處,笑聲多起來。
在財力、物力、人力上,不惜加大投入。過年過節,單位在辦公經費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還送去慰問品,讓在家的老人、孩子與幫扶干部像親人一樣團聚,老百姓逐步知黨恩,感黨恩,放開心胸格局,容人容事,和諧相處。全體幫扶干部嚴格要求自己,不管工作多忙,堅持每周兩次下鄉扶貧,帶上小禮物看望自己幫扶的貧困戶,常常迎來貧困戶感恩的笑聲。很多幫扶干部因工作忙失去周內下鄉扶貧時間,常常舍棄周末陪伴家人的時間下鄉扶貧。他們常對家人說:“我們家里人有的是時間,扶貧有時間期限,過了就沒有時間”。他們還給貧困戶送去過床單、被套;牙膏、牙刷;毛巾、臉盆等日用品的同時,還送去了笑聲,換來了感恩和自強自立的心。
在局領導的關懷支持下,通過為磨合村人民爭引資金,爭引項目,行業扶貧,一系列行動的通力整合,使磨合村面貌大為改觀:面臨倒塌的房屋立起來,家家有便民路,水通電通信號通,廚房廁所達標。為了穩定增產增收,修村道18公里,便民路4848米,修山平塘 23口,建產業園600余畝,爭引項目:文化、衛生、水利、提灌、村公路、便民路、產業園等多個,發展集體經濟共投入現金2300余萬元。扶貧不在資金投入的多少上,而在智慧和思維方式、真情實意情感的投入上,這就是房管局的扶貧精神引發了磨合村的脫貧大改變。
通過房管局干部職工對磨合村的傾情幫扶,不僅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全世界人民的脫貧承諾,還使磨合村有了思想致富和物資致富的基礎。現在,正在建修的飛機場,許多外出務工掙現錢的青壯年人正在返鄉創業,從事農業種養,不斷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家庭增收,用真誠的勞動服務家人,貢獻社會。
當我們再次腳踏這片堅實的土地,感到曾經的心血和汗水沒有白費,他們笑了。一輪朝陽升起,照在鄉親們黑黝黝的笑臉上。大家都笑了,這就是磨合的笑——為人民服務,社會共同富裕,房管局的扶貧精神。(戴仕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