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活動走深走實,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人民法院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充分發揚借鑒“楓橋經驗”,積極創建“楓橋法庭”,深入開展法治進社區,扎實推進實行糾紛矛盾多元化解機制,真真切切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下面以南湖街道辦泥溪口社區為例,看看嘉陵法院是如何主動作為,推進人民法庭與基層組織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促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提升基層社會綜合治理能力。
近年來,嘉陵區南湖街道辦泥溪口社區轄區內某小區的物業糾紛是一直困擾該社區居民的“老大難”問題。該小區住戶1000余戶,物業矛盾糾紛突出,部分物業糾紛已訴至人民法院。此類糾紛金額較小,事實簡單,但群體性特征顯著,如處理不好,極易引起群體性事件。
增強溝通
交流討論協商一致
3月24日,嘉陵法院火花法庭庭長王從銀帶領法庭干警前往南湖街道泥溪口社區,與該社區書記及分管維穩、矛盾化解的分管領導等進行了交流座談。雙方就該小區物業糾紛矛盾的成因及現狀進行仔細分析,從社區基層治理及法律層面的問題互相交換了意見,并就如何化解此類矛盾糾紛展開熱烈討論,并形成了統一意見。
虛心納諫
認真聽取群眾意見
在法治進社區活動中,嘉陵法院結合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活動,主動開門納諫,廣泛接受監督,認真聽取了社區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意見。南湖街道泥溪口社區書記杜永富向法院工作提出了寶貴建議:涉及拒交物業費用的案件中,經常會有部分公職人員、黨員,建議法院向相關政府單位發出司法建議書,公職人員、黨員等業主,應帶頭交納物業費用,帶頭拆除違章建筑,為普通百姓樹立良好榜樣。
整合資源
助力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大格局
去年,嘉陵法院在轄區建立了5個法官工作站、25個法官聯系點、1個訴訟服務站,將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一對一”聯系進社區,將訴訟服務、多元解紛、訴源治理深度融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其中一個工作站的站點就設置在南湖街道辦,另一個法官聯系點設置在泥溪口社區。
同時,針對社區的矛盾糾紛,由區法院牽頭,推進與轄區各社區、物業公司、業委會、小區業主代表、律師團體等形成化解矛盾糾紛的合力,通過與特邀調解員、特邀調解組織等多方協作,加強訴非銜接、訴調對接工作,推進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大格局。
下一步,嘉陵法院將繼續充分發揮“楓橋經驗”,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充分發揮基層人民法庭的基層治理功能,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確保平安嘉陵建設取得更大成效。(趙珊 龔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