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基層扶貧工作者對精準扶貧的追思
隨著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上的莊嚴宣告,全國億萬曾經參與過扶貧和仍在精準扶貧崗位的扶貧工作者經過多年無數艱辛和努力,終于迎來了令人激動和心慰的結果。會上宣告,我國脫貧攻堅在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筆者出生于川東北山區農村,經受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庭貧困,親歷了八十年代科技扶貧和近幾年脫貧攻堅,深感全國消除絕對貧困的成果來之不易,為便于理解扶貧深義的各界人士記憶、感懷、傳承精準扶貧,現將個人淺見簡述如下:
一、明晰國家扶貧思路,升華扶貧德政理念。
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多民族人口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使七億多人擺脫了貧困,通過長期扶貧開發和近幾年來的脫貧攻堅,使我國區域性整體消除了絕對貧困,這是其他任何黨國難以做到的,這一人間奇跡的創造,一是有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的堅強領導,二是有各級政府不惜財力、物力、人力的擔當,三是有全國各族人民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四是堅持以群眾認可為標準,制定了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脫貧退出的標準條件和規范透明的嚴格程序,五是將脫貧攻堅納入講政治高度,嚴格考核問責掛牌督戰。取得脫貧攻堅勝利是黨的光榮、人民的光榮、中華民族的光榮,對于這份光榮,作為經受過貧窮的扶貧工作者暨要領會也應傳承。扶危濟困是中國傳統美德,早在東漢時期就有“賑濟”一說,專指救濟災民或貧困的人。任何國家都是由不同社會階層組成,其中社會低層抗風險能力弱,一有天災人禍可能陷入新的絕對貧困,而且個人、家庭、地區之間因多方面差距而導致相對貧困問題仍將長期存在。黨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將逐步消除相對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總結扶貧思路傳承扶貧精神,繼續做好扶危濟困精準扶貧工作,更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我國系統扶貧始于1986年,至今共經歷了3個階段。1986年5月16日國家成立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當時以1985年不變價格計算,按一般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50元以下,牧區、革命老區分別放寬到200元、300以下的標準,首批確定273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被確定為貧困縣的縣紛紛陸續組建了扶貧開發辦。1986年~1994年為第一階段,國家和各貧困縣重點在于投資實施貧困地區經濟開發;1994年~2000年為第二階段,國家啟動“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意即用7年時間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按1992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700元的一律退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低于400元的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調整“國家貧困縣”名單為592個;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出臺,國家將所有東部地區的國家級貧困縣名額調整給中西部地區,但全國貧困縣總數仍為592個,并以“工作”思維代替傳統的扶貧思路,改稱“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以來為第三階段,該《綱要》確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680個縣,作為新階段扶貧攻堅主戰場,并明確指出“原定重點縣支持政策不變。各省(區、市)要制定辦法,采取措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實現重點縣數量逐步減少。重點縣減少的省份,國家的支持力度不減。”,隨之全國各地陸續掀起了脫貧攻堅高潮。
2016年4月28日,中央國務院兩辦印發《關于建立貧困退出的意見》,明確要求:要以群眾認可為標準,建立嚴格、規范、透明的貧困退出機制,促進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在2020年以前有序退出,強調對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退出后,在一定時期內國家原有扶貧政策保持不變,支持力度不減,留出緩沖期,確保穩定脫貧。隨即各省分別制定了貧困戶、貧困村、貧困縣退出的標準條件和嚴格、規范、透明的退出程序。截至2019年底,中國農村還有551萬人未脫貧、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2020年3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對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的1113個村實施掛牌督戰。2020年11月23日,隨著貴州省宣布其所有貧困縣退出,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
二、感念老區脫貧攻堅,珍惜精準扶貧成果。
閬中屬川陜革命老區,1986年被國務院扶貧開發辦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本人1988年4月就被縣委組織部首批選派“科技扶貧”干部派任紅土鄉科技扶貧副鄉長,當時屬改革開放初期,閬中糧豬型產業結構,經濟效益低,扶貧的主要工作就是督促引導農戶栽桑養蠶、栽果樹,多養雞鴨和生豬,發展庭園經濟,僅有少數思想開放的年輕人到深圳、廣州開放城市務工,他們掙回現金點燃了脫貧希望。
1994年國家調整貧困縣名單,閬中市仍被納入了國家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我市通過陸續開展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庫區扶貧,至2014年底已在186個村實施了扶貧開發,累計投入資金2.85億元,解決了27.53萬農村群眾安全飲水問題,修建村級水泥(瀝青)道路1500公里,改造農村危房7000余戶,完成技能培訓3萬余人,使5.4萬貧困人口走上了脫貧致富路,但全市仍有268個貧困村,其中省定重點貧困村102個,5.63萬人急待脫貧。2014年我市對貧困人口、貧困村進行建檔立卡精準識別,經過量化評選最終確定我市尚有貧困村142個,貧困戶2.2萬,貧困人口6.4萬人,據此制定了《閬中市扶貧攻堅規劃(2015—2020年)》,明確2015年至2018年為重點脫貧攻堅階段。
2015年5月我市開始大力實施扶貧開發“五大”工程,一是以修路興水為重點,大力實施基礎扶貧工程,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維修、整治病害水利工程等,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二是在268個貧困村建設生姜、肉牛、蔬菜產業和在20個貧困村建設鄉村旅游星級農家樂等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為重點,實施產業扶貧。三是以特色、宜居為重點,大力實施新村扶貧。四是以方便群眾、服務群眾為重點,大力實施民生扶貧。五是以增加造血能力為重點,大力實施能力扶貧。2018年,我市緊盯貧困戶脫貧“一超六有”、貧困村退出“一低五有”、貧困縣摘帽“一低三有”標準,舉全市之力全面決戰脫貧攻堅,規劃扶貧項目2000余個,安排24個扶貧專項資金324941.47萬元,其中交通60900萬元,水利49503.92萬元,電力5101.2萬元,信息通信739.98萬元,農村能源65萬元,農業產業15903.3萬元,工業產業80萬元,旅游 332萬元,商務1548萬元,科技 30萬元,教育13346 萬元,農村土地整治 5428.4 萬元,就業培訓 445萬元,新村建設56000萬元,生態建設 1777.95萬元,易地搬遷13350.8萬元,農村危房改造 52368.24萬元,財政專項29453萬元,文化惠民1564.27 萬元,社會保障4072.84萬元,健康、社會、黨建扶貧12931.59萬元。當年10 月到位資金達 277149.13萬元,中央和省級資金135972.98萬元,閬中統籌到位141206.66萬元,占到位資金的50.95%。實施“五大”工程,促進了貧困群眾由被動救濟向主動脫貧、由無能脫貧向自主脫貧轉變。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142個貧困村中127個貧困村實現村退出,剩余貧困人口0.4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全市50個鄉鎮(街道)實現鄉鄉都建有標準中心校、達標衛生院和便民服務中心,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14762元,已基本達到了貧困縣退出標準,剩余的0.4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和15個貧困村的退出納入掛牌督戰。2019年我市脫貧攻堅轉入遏制新貧、防止返貧、查漏補缺,持續24個專項扶貧規劃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新階段。2019年4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示后發出通知,閬中市已達到貧困縣退出有關指標標準,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經省人民政府研究,退出貧困縣序列。
閬中市,一個常住人口62.27萬人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有13.01億元的縣級市,提前完成2.2萬戶6.4萬貧困人口脫貧和142個貧困村退出的艱巨任務,是閬中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和全市人民共同奮戰的結果。5年脫貧攻堅,閬中派出了274個幫扶單位、1.6萬名幫扶干部142個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扎實幫扶;整合各類資金80多億元,實施1萬多個扶貧項目改造提升;抽調100名精兵強將、25個督查組全天候明查暗訪、考核問責。脫貧攻堅使農村住房、道路、水利、土壤、電力、通訊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村衛生、文化娛樂、鄉村治理等公共服務得到了大幅提升。各鄉村應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農村各項公共基礎設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三、梳理精準扶貧良策,常施扶危濟困德政。
脫貧攻堅消除絕對貧困是我國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創舉,中央、省、市、縣以及鄉鎮都結合實際出臺了各類精準扶貧的政策措施,在遏制新貧和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應堅持以行之有效的精準扶貧政策措施,對因天災人禍陷入一時難以自拔的貧困人口實行扶危濟困。筆者呼吁由政府明確專職部門采取“清理公示行政權力清單”的方式,梳理、評估、確認各級出臺的在新形勢下行之有效的精準扶貧政策,建立長期的消除偶然貧困、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機制。在傳承扶貧良策實施扶危濟困德政過程中,首先要強化“勞動創造財富”理念,多創造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業機會,不能動輒給錢慣懶人;其次要提倡孝道文化,對有能力卻不供養老人的責任人要依法落實責任,對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等無人供養的貧困人口要及時給予救助;再次要健全農產品流通渠道,支持脫貧奔康產業園發展的各項政策應長期貫徹落實,促進農村產業興旺。
以上為個人管見,若有不妥,請批評指正。
作者:閬中市發改局 戴仕林
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