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安考察暑期社會實踐考察的路線是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西安城墻·碑林歷史文化景區(qū)——鐘鼓樓廣場。將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定為考察的第一站,是因為其對現(xiàn)實生活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考察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為抗戰(zhàn)勝利做出的巨大貢獻,貫徹黨史學習的理念,學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通過考察,深化了對現(xiàn)有歷史遺存的認識,擴大了眼界,拓展了視野,增強歷史的感性認識與歷史責任感。同時,通過相應歷史遺跡的考察,認識到我國大政方針的歷史源流,從歷史名城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成就,在實踐中學會了綜合運用所學的史學理論、專業(yè)知識。“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十二個字深刻地總結出中國共產(chǎn)黨艱苦奮斗與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十年斗爭史,千秋七賢莊。革命先輩們在這處紅色堡壘上為我們留下了紅色的記憶財富。
圖為實踐隊員于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參觀 李卓婷攝
圖為在抗戰(zhàn)中具有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 許麗華 攝
西安城墻是世界上歷史文化底蘊和代表中國燦爛文化的標志性資源。西安城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全長13.74公里。西安城墻從隋代開始修建,之后歷朝歷代不斷修建完善?,F(xiàn)存城墻主要是明代所建。
圖為西安明城墻。 許麗華 攝
西安碑林是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藝術品的集藏地,形成于唐末至北宋。碑石主要陳列在七室,在第一室中,陳列著唐開成二年刊刻完成的十二部儒家經(jīng)典,史稱《開成石經(jīng)》。清康熙三年又補刻《孟子》與《開成石經(jīng)》同室陳列,合為“十三經(jīng)”。十三經(jīng)作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是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淵源所在。在第二室中能看到大量唐代名碑。如顏真卿書《多寶塔碑》、《顏家廟碑》;柳公權書《玄秘塔碑》、歐陽詢書《皇甫誕碑》;楮遂良書《通州三藏圣教序碑》等等,是人們學習書法的范本。此外,還能看到許多碑側有刻工精致、結構瑰麗的紋飾,能夠研究古代圖案裝飾藝術。有兩座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不空和尚碑》,探究中國在世界文化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作用。(許麗華)
圖為《石臺孝經(jīng)》 。李卓婷 攝
圖為石臺孝經(jīng)局部特寫 。 李卓婷 攝
圖為石獸。李卓婷 攝
——民建會員、南充市首席技師謝君憲傳播祖國傳統(tǒng)餐飲文化紀實捷克切拉格維采市市長和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