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線上試講工作,試講地點在西華師范大學文科樓623。本次試講旨在調試連線設備、預先鏈接彝鄉學生、試講課程及互評糾正錯誤以達到優化活動的效果,確保活動順利開展。指導老師張曉玲出席會議,全體“三下鄉”社會實踐隊員參加會議。
試講開始前,隊員們調試了各自的設備,經歷幾番波折最終選取了最適合的軟件“騰訊課堂”作為溝通橋梁來聯結四川省涼山州喜德縣的學生們,網線串起不同的人群,鏡頭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網絡的成果聯結讓大家好似面對面地進行學習,為即將開始的黨史教育工作做好了基本的準備。同時,實踐隊員也與喜德縣的中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溝通,表示會盡力克服設備問題給大家呈現優秀的課堂。在整個過程中,隊員們又根據自己的經驗教訓模擬了突發狀況和應對辦法,為順利開展“彝鄉云”黨史教育。試講的內容是經過隊員們的再三討論擬定,按照黨的成立、黨的建設、黨的光輝和黨的賡續四個板塊分層次、分節奏、分授課人進行。每一個板塊涉及不同的目標與要求,實踐隊員在準備授課的過程中要仔細考察相關背景熟悉材料,并且考量在這樣的內容講述中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和疑問。試講正式開始后,全體隊員根據所選取的內容逐一展開講授,講課內容既立足于黨史,又根據當地學生學情進行思想、理論的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形成深度的又易吸收的黨史教育。在隨后的互評環節,隊員們相互指出優缺點,表示在授課的過程中面臨材料詳略不當、內容晦澀難懂、未結合現實條件等問題時要針對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增添或刪減,也要針對喜德縣的學生情況,增加授課的趣味性。實踐隊員紛紛表示希望彼此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爭取在實踐活動中取得良好的結果,給喜德縣的中學生帶去別開生面的黨史教育。
指導老師張曉玲就此次試講中各位隊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表達能力和教姿教態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點評,在對試講中的突出表現予以充分肯定,她表示選擇合適的故事貼近喜德縣是非常適合的,教育的本土化促進了教育的深層次發展。但在授課中也存在不足比如授課人的口語欠佳,面對學生過度緊張導致課程的連貫性還不夠強。張曉玲對此給出了改進意見,在授課前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到課程中與學生產生適當的聯系,把握課程的整體走向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講述黨史的內容上,張曉玲強調,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要把握好準繩,講好我們黨的故事,傳遞好我們黨的精神,讓全國各族人民同胞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而努力。作為未來青年教師隊伍的一部分,實踐隊員的授課也應該從這一角度出發,讓黨史教育得到深化,讓愛國主義精神得到深化,讓青年學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堅定跟黨走的理想信念,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在未來通過自己的學習改變自身與家鄉的命運而不斷努力前進。
受疫情影響,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要通過線上“云”支教的形式進行,在硬件設施方面的準備難免會遭到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因此,活動能否順利開展、活動效果能否得到保證與隊員網絡授課熟練程度緊密相關。考慮到實踐隊員在后期的工作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問題,在試講結束后實踐隊隊長漆欣杭又帶領團隊做出了進一步的預案設計,對于明天的正式授課又進一步規劃,將細節落實,將步子走穩。經過此次試講,隊員在授課技巧、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提升,紛紛表示會彌補不足,爭取在實踐中以最佳狀態展現授課內容。同時實踐隊也聯系了喜德縣的實習老師陳泰軼,為應對學生方面的設施問題提前做好技術支持。結束第一天的授課預備會,實踐隊員紛紛表示會在接下來的授課時間里提升自己的能力,豐富授課形式,做好師生溝通,帶動課堂氛圍,在輕松愉快的四十分鐘里將黨史講述給學生,將精神在學子之中延續。(李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