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瀘縣玉蟾山歷史文化遺跡調查暑期社會實踐隊在領隊老師符永利的帶領下來到了瀘縣玉蟾山進行對摩崖造像的再次考察和測量編號工作。
由于昨日已經初步對摩崖造像進行了考察,今日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研究就比較的熟悉和輕松,不再像昨日那樣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實踐隊員們認真聆聽老師的講授、仔細詢問當地研究員、細致測量石像的信息并對石像進行編號。我們在這之中觀歷史煙云,悟玉蟾精妙,受益匪淺。
摩崖造像,是以石刻為主要內容的佛教造像,特點是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淺龕中,多數情況以群組形式出現,有時與石窟并存。玉蟾山摩崖造像,位于瀘縣縣城東南1千米的玉蟾山上。造像及石刻題記始于晚唐,大多數鑿刻于明代永樂至天啟年間,少數雕刻于清代。造像多達四百余尊,最大的一尊為十一面千手觀音。走到玉蟾山山腳,就感受到此山滿滿的歷史古韻和厚重莊嚴的氣息,登上玉蟾山,走進摩崖造像一看,每一座造像都大氣莊重,雕刻得栩栩如生,使人不禁感嘆到古代匠人巧奪天工的精湛手藝。
玉蟾山造像雕刻有說法圖、九龍浴佛、成道、護法、羅漢等眾多佛教題材,這是我們研究佛教相關知識的重要素材。同時其中包含的題詞、刻畫、古人們的風俗、宗教信仰以及時代背景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由于玉蟾山摩崖造像的修建時間跨度很大,囊括了古代中國好幾個朝代,所以研究的范圍很廣,自己在考察的過程中也能收獲到更廣的知識。看著符老師和師兄師姐們引經據典,用各種學術名詞流暢地交流,自己也心生羨慕。希望自己經過本次的鍛煉以及之后的各種機會,磨煉提升自己,使自己也能夠對專業知識有更多的了解。
?圖為實踐隊員們透過腳手架進行探勘考察(王夢媛 攝)
前幾天的天氣變化無常,而這也正是一種非凡的考察體驗,既能讓我們感受到細雨的清涼,也能讓我們經歷烈日的炙烤:既能享受短暫的避雨閑聊時光,又能讓我們投入緊密鑼鼓的勘測之中。每日通過考察都能學到新的知識,這大概就是考察真正的意義,期待進一步地深入考察學習。(趙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