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今天瀘縣天氣轉好,一早我們就上山勘測數據。因為昨天勘測了B區,而A區的腳手架還未搭建好,所以還是勘測C區。C區主要是講經說法區,題刻“金鰲峰”和西方叁圣。其中最重要的是講經說法區和西方叁圣。
講經說法圖的形制為平拱形龕,龕高寬4m,高4.6m,深1.3m,通壁佛臺,佛臺高0.5m,其時代為明代。主要內容是龕內雕鑿講經說法圖,從下至上共五層,龕內共雕56尊造像,第一層為十大弟子,第二層到第五層造像下半身皆隱于云中,造像均為立像,釋伽除外。龕外左下角刻“講經說法圖”五字,均為繁體。主尊釋迦佛居第叁層和第四層中間,高坐蓮臺于中正,螺發,有髻珠,著半披式袈裟,下著裙系帶,左手握右手于胸前,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座上,四周排列菩薩,羅漢,天神,神態各異,無一雷同,線條流暢,衣紋貼切。最下層有10尊弟子,正壁八尊,左右側壁各一尊。十尊造像皆是光頭,顴骨突出。內著右衽交領衣,下著長裙外,外披袈裟,袈裟右下角搭于左前臂,雙手合十于胸前。第二層有13尊菩薩,左右側壁各兩尊,正壁8尊,中間釋迦佛坐臺下有一尊羅漢。從右至左第一尊到第四尊,第十尊到十叁尊菩薩,皆為頭戴冠、飾瓔珞、著僧祇支、披天衣、雙手合十置于胸前,神態各有不同,其中第四尊和第十尊寶繒下垂。從右至左第五尊到第十尊,共四尊菩薩立于羅漢兩側,羅漢面露喜色,菩薩皆頭戴冠、寶繒下垂、飾瓔珞、著僧祇支、披天衣、肩搭披衫,神態各有不同。第五尊雙手置于胸前捧物,手掌部分殘缺;第六尊雙手置于胸前捧寶珠;第七尊左手握右手置于胸前;第八尊雙手置于胸前捧凈瓶。
?圖為實踐隊員在進行C區勘測(王夢媛 攝)
西方叁圣龕窟形制為方形龕,平頂,平面呈半圓形,為明代開鑿。主要內容是西方叁圣。龕內設通龕佛臺,佛臺滿飾云紋。佛臺之上為叁佛座,主尊為叁大菩薩,但風化嚴重,難以辨識,皆跏趺坐于佛座上。佛臺下方中間為梯形,中間有8尊小化佛,分上下兩層交叉排列,皆坐于仰蓮座上,其他部分為水波紋。梯形兩邊有拱橋,叁道拱。壁后壁主尊之后似有樓閣,左右龕壁上側飛天,左右龕壁下側為力士。龕外右側刻有方形題記,已風化,題記下刻“西方叁圣”四字。
這就是C區比較重要的龕窟造像,反映了玉蟾山造像的技術高超,且具有極大的歷史考察意義。同時明天就會開始測量A區,我對此十分的期待。(袁流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