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從來不是一門輕松的學科,有很多人因為一兩次的實習而決定放棄這個專業,也有很多人因為越來越多的實踐對它愛得愈加深沉。
7月18日,天氣預報的陣雨并沒有如期而至,讓室外調查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今日的工作任務是完成剩余龕窟的數據測量。由于剩余龕窟所在區域正在開展巖體防滲水工程,已搭建的腳手架對我們進行數據測量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上午九點左右,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我們開始進行龕窟數據的測量。
該區域有玉蟾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的造像龕之一——千手觀音龕。近一個月以來,由于工程的開展,它一直藏匿于腳手架的綠幕之后,我們始終未能從正前方窺得其真容。如今爬上腳手架向上觀看,近距離仰視的視角,讓他變得極其高大,頗有威壓之感。
?圖為實踐隊員們在腳手架上勘察摩崖造像(趙宇軒 攝)
千手觀音龕龕內開鑿十一面千手觀音造像,觀音頭左右上方雕刻飛天各一尊,有云紋,表面風化較重,均面對觀音,手中捧物,下半身掩于云中,身上帛帶和裙擺向身后飛揚,踏云而來。觀音雙腳立于力士仰蓮臺座。臺座下半部呈六邊形,底部風化。六邊拐角處雕刻力士四尊,肩扛座,下半身掩于云中。臺座上半部為圓形,雕刻仰蓮花紋。
龕右側龕角雕弟子一尊,為觀音脅侍童子,光頭,臉型方圓,著寬袖袍服,雙手合十于胸前,目視前方。對面龕左角原有造像,現已毀。造像頭部縱向從下往上以“三、三、三、一、一”形式漸小,呈塔柱狀排列十一面。正面最上部兩面風化較重,面目不清。下部三面平髻,弧形眉,臉略方,面容和善。左、右面三面面部模糊。頸戴項圈,袒胸,上身內著瓔珞,斜披綬帶,下著裙裳,腰系帶在腹前結蝶結,外著天衣,上臂戴臂釧,腕部戴手鐲,天衣帛帶自胸前手垂下。胸前雙手為合掌手,腹前雙手為捧缽總攝千臂手。
值得注意的是,觀音并無千眼,瓔珞服飾比較簡單,造像雕刻也沒注重對經典的嚴格遵守,世俗化、生活化特點非常明顯。這種重義而不重形的造像方式,是漢藏造像文化傳統相互學習交流的結果。
千手觀音只是本次考察工作中眾多龕窟的其中一龕,對其的研究是一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需要經歷收集資料、實地考察,再次收集資料的過程,有時還需進行第二次復查,整合資料,最后進行研究,形成論文。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包含著考古學實踐者對古代社會的想象和探索。當我們看見這龕造像,不僅僅只觀察、思考眼前真實存在的這個遺跡,我們更為在意的是,眼前的這個遺跡,它為什么存在,是誰人建造了它,它又體現了民間社會什么樣的信仰,體現了當時社會什么樣的文化狀況。
考古的意義就在于實踐,實踐會告訴你,中國真的有那么長的歷史,并不是史書記載世界就會真的相信,那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工地上一鏟一鏟挖出來的、一刷一刷掃出來的商代的宮殿和墓葬??脊殴ぷ髡咴跓o數個你從未到過的山林深處一寸一寸尋覓而得的龕窟和城墻,會告訴你我們的祖先曾經的生活和信仰,真真正正給所有人揭示出來我們曾經輝煌的文明。
考古工作,苦是真的,累也是真的,但其中使人魂牽夢縈的關于探尋人類古代社會生活的蛛絲馬跡,更加真實地存在于每個考古學人的心中。(欽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