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考古學概論》、《中國宗教史》等課程的學習之中,我對于宗教造像相關的專業術語,如肉髻、服飾、法器、面部特征等缺乏具體認識,大都停留于抽象的概念層面。在今日的實地考察中,在與老師、團隊成員的交流學習之中,我漸漸學會了根據發髻、服飾以及面貌特征來分辨佛教造像的雕刻年代。
在進行簡單的分組之后,我開始了拍攝工作。使用相機拍攝是我們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藝,在團隊成員的幫助下,我漸漸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拍攝,學會了對焦、調光、打光、根據拍攝需要來實時調整更換鏡頭。首先,在對每一區石刻進行拍攝時,要先使用廣角鏡頭進行一個宏觀的整體的拍攝;其次,在對每一龕造像、每一個墓葬、每一個題刻進行拍攝時也是遵循從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對某些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需要單獨拍攝;最后,對于所有的石刻都要拍攝到,不能主觀進行取舍,并且在拍攝時要注意畫面的整潔性,不能混入與石刻無關的內容。
B區造像的主要由三龕佛像、一龕觀音像、一龕十八羅漢等數龕組成。在對B區石刻進行拍攝、測繪的過程之中,我們發現當時人們主要以觀音信仰為主,而捐助雕刻造像的施主又主要為女性。但是當時此地的人們為什么以觀音信仰為主?又是為什么女性熱衷于資助雕刻造像?這些問題都亟待我們去研究。
C區造像的主體是“西方三圣”以及8個摩崖墓葬。面對險要的地形,團隊成員艱難爬上了陡峭的崖壁,并對摩崖造像展開了實地測繪與拍攝;對于8個形制有所不同的摩崖墓葬,在對其進行拍攝測量的基礎上,每一位團隊成員更是在老師的指導之下對八個墓葬進行了平面圖繪制。
?圖為實踐隊員認真聆聽領隊老師符永利對摩崖造像相關知識的講授(王夢媛 攝)
但是目前玉蟾山摩崖造像風化嚴重,加之氣候濕熱,雨水也對造像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玉蟾山的摩崖造像損毀較為嚴重,保護難度極大。
在對玉蟾山的摩崖造像進行了長達一天的考察之后,我們在對考察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研究的基礎上更應該去思考:如何對玉蟾山摩崖造像提出創新性的、有價值的、合理的見解?如何通過我們的深入考察與研究來更好地發掘玉蟾山潛在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面對玉蟾山摩崖造像保護難度極大的問題,我們又應該怎樣去解決?面對保護與開發的難題,如何將玉蟾山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瀘縣的“鄉村振興”事業結合起來也是此次考察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路漫漫其修遠兮,玉蟾山考察之路雖然有限,但瀘縣“鄉村振興”事業確是一場持久戰,希望我們此次考察能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略盡綿薄之力。(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