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氣原因,瀘縣從15日晚持續不斷下雨,以致于團隊上午停留在酒店,無法上山,在酒店整理材料。在7月17日,中午雨停后,我們再繼續上山勘測玉蟾山摩崖造像。
玉蟾山位于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瀘隆公路中段附近,距離瀘州城35公里。因山形、山石狀似蟾蜍而得名,又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川南,曾是川南佛教名山,從唐代景福二年(893)起,山上已建有圓通寺,每年觀音盛會,川南各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誦經作法,盛況空前。因此,玉蟾山摩崖造像隨之興盛。
玉蟾山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玉蟾山西北側的巖石上面,分布范圍從北緯29°8′16.69″至29°8′17.89″,東經105°23分00″至105°23′3.28″,海拔為475(±4)m到490(±9)m,朝向為西北310°,橫向排列,共計摩崖造像337尊。其中摩崖造像55龕290尊,石雕長廊29尊,羅漢堂18尊。龕窟形制以圓拱形和圓形龕為主,題材有釋迦牟尼、千手觀音、劉海戲蟾、悟道圖、九龍浴太子、十八羅漢飄海圖、說法圖等,主要為佛教造像,兼少許道教造像和世俗造像,大多數開鑿于明代,也有少量清代造像。我們將玉蟾山整個摩崖造像群從左往右大致分為三個區,A區,B區,C區,因為A區千手觀音處被手腳架遮擋,所以工作測量從B區開始。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摩崖造像的測量工作(趙宇軒 攝)
B區有三世佛,十八羅漢飄海圖,魚籃觀音等題材。在測量的過程中,我也對這些題材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左側羅漢飄海形制是不規則方形龕,其時代大致為明代,內容為龕內雕羅漢漂海圖,共計造像16尊,羅漢站在波濤洶涌的海水上,手持法器,談笑風生,神態各異,動作瀟灑,各顯神通。由于龕窟夾在兩塊石包之間,部分造像無法看清。龕左側有一尊觀音站在舟上,頭戴寶冠,披綬帶,著長裙,右手持佛珠,左手握右手腕,面帶微笑,造型秀美,非常嫵媚,可美稱為“媚態觀音”,觀音左側有一童子,束發髻,雙手合十置于胸前,微微屈身而立。羅漢漂海龕的形制是平拱形龕,時代為明代。18尊羅漢,分別手持法器,龕下有波浪,在龕的右側有“十八羅漢漂海圖”的題記。三世佛龕的形制主要為圓形小龕。時代為明代。其雕刻內容為三小龕并列組成三世佛。每小龕內雕一尊佛,皆螺發,有髻珠,圓臉,眼睛微睜,有胸線。外著雙領下垂式大衣,衣領垂至腹部呈U型,腰系寬帶,腰帶之上有胸線,帶下有結繩。兩肩搭披衫,雙手施禪定印,跏趺坐于仰蓮座上,蓮座蓮瓣碩大,衣襞平鋪于蓮座上,衣角在座側飄揚。中間造像施禪定印,右側造像雙手于腹前持轉輪,左邊造像雙手于腹前捧桃。
由于天氣原因,所以工作時間較短,只測量了數據,和對造像進行拍照。經過了這半天的工作,對摩崖造像的題材有了深入的認識。(袁流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