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瀘縣玉蟾山歷史文化遺跡調查與研究暑期社會實踐隊來到了瀘縣進行考察學習。天公作美,一場小雨稍稍降下了盛夏的炎熱,撲面而來的清新氣息讓我們對今日所要探訪的對象有了更高的期待。
瀘縣是一座充滿了歷史文明的文化城市,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石刻藝術就是其中之一。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考古學系博士生導師霍巍表示:瀘縣宋墓石刻代表了四川宋代石刻的最高水平。其從題材、圖像的分布規律上看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制。為了真切地感受到瀘縣石刻藝術的魅力,我們今天的第一站來到了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據工作人員表示,四川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現有藏品14000件/套、珍貴文物550件/套,舉辦了展覽達550余個,文物眾多且精美,在2020年12月份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本以為這只是一座普通的縣級博物館,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走進宋代石刻博物館的那一瞬間,才意識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宋代百姓的真實生活,一件件精美的石刻吐納著千年的壯闊,連接著相隔千年的人民,牽動著時序的波濤,引發來自靈魂的共鳴。博物館外觀流暢,恰到好處地融入到山水之間,內部設計也合理美觀,滿足了訪客的參觀需求。在參觀的過程中,我也感悟良多。
古韻悠悠,天賜瀘縣。在參觀中了解到,瀘縣,在西漢景帝六年時稱江陽侯國,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為瀘州郡,唐武德元年稱瀘州,五代后梁開平三年稱瀘川縣,宋元豐年間稱瀘州軍。瀘縣在1949年至1950年先后置川南行署、瀘縣專區專員公署,除固定區域外,轄今瀘州之江陽區、龍馬潭區境域及納溪區部分鄉鎮。瀘州市、瀘縣分治后,轄今之境域和龍馬潭及江陽區部分鄉鎮。今日瀘縣,江陽區、龍馬潭區單列開去,轄今之境域,隸屬瀘州市。因此,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瀘縣,近現代行政區劃的變遷恰好令它躲避了一些人為的紛擾,為國人保存下豐富的文化遺產,此乃幸事。
政府支持,發展壯大。由于瀘縣自身歷史將文化遺產保存得很完整,瀘縣宋代石刻在瀘縣20個鎮都有分布,許多山坡、竹林、田間都有發現。由于社會發展用于修路、建房、農業生產、被盜以及自然暴露等原因,原來掩埋在地表以下的宋墓,有部分便暴露出來。在著
之中精美的石刻便引起了百姓乃至政府的重視。在瀘隆鐵路籌建時,規劃線路經過當時的青龍鎮菩橋宋墓群。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為保護墓群,菩橋墓群于1988年公布為瀘縣文物保護單位,瀘隆鐵路也繞道修建。在政府的多方努力下,2006年,國務院公布瀘縣宋墓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也逐步建成。正是由于政府遠見和魄力和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才讓瀘縣這一批精美的文物得以保存,為民族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歷史園地,教育基地。走進博物館,優良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會給游客帶來美好的體驗,同時其中文物才是內容重點,為參觀者帶來知識普及和豐富的研究素材。正如三角形石材構件上的飛天圖案,多出現于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的題材中,往生之路就有飛天的引伴。四象石刻,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它們是古代神話中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代表著四方神靈,還對應著東南西北、木金火水,以及八卦方位里的震兌離坎等概念。悟到星宿山川,天尊地祗之妙。又如石刻中侍者、武士、舞妓等形象惟妙惟肖,不僅體現出工匠的技藝高超,其中透射的習俗、禮儀、服飾等方面都成為學者研究的重點,是研究歷史的珍貴材料。
在今天的學習中,自己感嘆于國家、政府對文物保護的重視之外,也對石刻歷史、研究方向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想,瀘縣宋代石刻博物館實為一座文化歷史研究的藝術寶庫,同時更加期待明日對瀘縣的繼續考察。(趙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