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眾多的村落,或以人名、山名、廟宇命名。這些名字的背后,深藏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仙林鎮惜字塔社區,便是因當地具有百年歷史的惜字庫塔而得名,展現了當地人對文化的重視,守護文保的決心。
仙林惜字庫塔
百年石塔 極具藝術價值
字庫塔,四川稱“字庫”或“惜字庫”,其他地區稱“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爐”,是古人用來專門焚燒字紙的建筑。據史料記載,字庫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了。字庫塔通常被建造在場鎮街口、書院之內、道路橋梁旁邊,還有些大戶人家則建在自家院里,配以相應的楹聯、吉祥圖案等,別致精巧。
字庫塔的出現是古代人對文字的敬畏和推崇,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發展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古人將廢棄的字紙放到專門修建的塔中焚燒,是受我國傳統文化“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觀念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習俗。
在南充的荒野田疇,屹立著許多字庫塔,它們無聲地講述著古代中國敬惜字紙的傳統以及對文字的敬畏,成為古老文化中一個凝固的符號。仙林鎮的惜字庫塔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座,201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林惜字庫塔屹立在仙林鎮場鎮東頭的一座小山包上,未進入場鎮便可遠遠望見。塔的周圍沒有樹木遮擋,塔下禾苗青青,綠色的柵欄把字庫塔圍在中間,防止外人進入。
登上小山包,四周景色一覽無遺,青山延綿,樹木蔥蘢。惜字庫塔雖然占領著絕佳的地理位置,但是看上去并不算高大,比旁邊的電線桿還矮一截,身姿瘦弱、略微傾斜。從遠觀到近看,塔身有明顯被風霜雨雪侵蝕的痕跡,部分石柱已風化,飛檐翹角僅留有部分殘存,甚至還可以看見一條條裂縫。盡管風化嚴重,但是塔身精美的浮雕、鏤雕以及圓雕圖案清晰可見,各種人物花鳥造型精巧細致,字庫塔的藝術價值則慢慢顯現出來。
塔的第一層至第三層均刻有文字,第一層門額上題刻“惜字庫”三個大字。第二層門額上刻有“戴匡舒彩”四字,兩邊的門柱上刻有“柱藉榮開日,蕓編細檢時”的對聯,塔檐下四周刻著“大清道光拾柒年歲序丁酉拾月貳拾玖日建豎”,表明此塔的修建時間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距今已有183年的歷史。第三層正面的對聯已模糊不清,在當地人的指點下依稀可以看出“六書分正訛,八體辨微茫”的字樣。
查閱資料,對字庫塔有了更為準確的認識。仙林惜字庫塔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25平方米,高16米,為六邊形九級樓閣式中空石塔,基座為四邊形,邊長1.8米,高1米。塔身細長,每層均施6根鏤空離體石柱,塔檐六角均為翹角,底層西北側有方形化字口。令人惋惜的是,第九層和塔剎早已坍塌,僅存八層。
捐資建塔 尊崇重視文化
每一座古老的石塔,都有它的傳說。惜字塔社區居民何志勇有這樣一段講述:仙林場鎮背后有一座圓形的山,而場鎮東邊又有一座突出的山包,仙林場正好將兩座山連接起來,遠看猶如一只巨大的金龜。傳說,當年金龜要到幾里外的金池寺河里喝水,場鎮上的百姓認為金龜一走就要帶走財路,于是決定修建一座石塔,壓住金龜的頭,不讓它離開。
傳說真真假假,無需去考證,且當作一種美談。在惜字庫塔的第二層有一面碑記,字跡已經看不清楚,據說上面記載了當年捐資修建該塔的捐資者姓名和捐資數目。由百姓捐資修建該塔的說法得到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廣泛認可。
古時候的文人對文字十分尊崇,廢棄的字紙不能隨意丟棄,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焚燒字紙可以“羽化成蝶”。建惜字庫塔,正是當地百姓對“敬紙惜字”傳統的尊崇。
在惜字塔社區,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年的墓碑,比字庫塔的歷史還早10多年。墓主人姓何,一生堅持學習,屢試不第,直到83歲依然堅持參加科舉考試?;实郾凰@種堅持參加考試的精神感動,覺得這位老人很有毅力,破格賞賜他一幅頂戴。
古墓位于半山腰處,四周大樹參天,雜草叢生,青石墓碑之上長著厚厚的青苔。碑高約3米,上下兩層,三重檐構造,飛檐翹角頗顯功夫,有石刻雕花和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由于年代久遠,碑身的銘文大都模糊不清,墓主人身份已無從考證,當地何姓村民認為,這位墓主人就是何氏先祖,作為后人應該好好保護這座古墓,守護家族的歷史。
殘存的墓碑和字庫塔一樣,作為一種文化標志,也昭示著當地人對文化的重視。
惜字塔社區產業園
守護文物 社區以它命名
上個世紀70年代,一些人用繩子捆住仙林惜字庫塔塔身,準備把它拉倒,幸好場鎮周圍的居民及時發現,大家一起奮力保護,仙林惜字庫塔才得以幸存下來。今年4月,三圣庵村、譙家溝村、賈地廟村三個村進行合并設立社區,當地村干部和村民一致贊同命名為“惜字塔社區”。“惜字庫塔,是村上的重要文物和歷史遺存,記錄著村子的文化,以此命名是對過往歷史的尊重。”惜字塔社區黨支部書記何俊道出了全村百姓的共同心聲。
在仙林惜字庫塔不遠處,有一棵樹齡上百年的黃葛樹。何志勇說,這棵樹是當年修建字庫塔時種下的,與塔的歷史一樣長。黃葛樹,枝干遒勁,飽經風霜,郁郁蒼蒼,它是字庫塔的老鄰居,默默見證了當年人們焚燒字紙的景象。
如今,仙林惜字庫塔和南充大地上保存眾多的字庫塔一樣,成了一位歷史的見證者,雖然沒有人再去字庫塔燒字紙,祈求“羽化成蝶”。但是,人們對字庫塔的信仰并沒有消失,在人們的心中還林立著一座座無形的字庫塔,對文字的信仰、敬畏依舊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臨別,回望這座風雨飄搖中的字庫塔,一陣微風吹來,塔檐翹角上仿佛傳來清脆悅耳之聲,此起彼伏,似乎在訴說著未完的故事。
惜字塔社區,位于西充縣仙林鎮,距離西充縣城13公里,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惜字庫塔而得名,由三圣庵村、 譙家溝村、賈地廟村合并而成。社區共有人口1030戶、3128人, 轄區面積3.9平方公里,有柑橘和水產養殖兩大產業。(楊曉江/文 梁洪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