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蓬安,百里畫廊。作為相如故里的她,一江碧水千回百轉,兩岸青山連綿不斷,日月二島鑲嵌其間,漁舟唱晚,牧童短笛,詩畫田園。在孕育了一代名人司馬相如、一座名城相如故城、一個古鎮周子古鎮、一大奇觀百牛渡江的同時,一代代人手口相傳,將我們的非遺瑰寶通過不同形式傳承下來。
2006年至2019年以來,我縣先后公布了《婚嫁歌》等40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申報:《薅草鑼鼓》、《水龍》、《麥稈畫》等13項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婚嫁歌》、《嘉陵江船工號子》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縣非遺文化資源豐富,門類眾多。
——by 潘軍《水龍》
有人說,飲食文化最能體現一座城的“性情”,最能展現一地居民的生活態度。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展現我們勞動人民傳統手藝的曹氏豆干、河舒豆腐和西拱橋酒。
蓬安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游、屬川陜革命老區,是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的故里,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讓這里的黃豆有了其獨特的品質,讓蓬安的各種豆制品享譽全國,如曹氏豆干、河舒豆腐等。
今天,我們講講蓬安的非遺美食,看完以后就可以拉上外地的朋友一起邊吃邊體驗蓬安的非遺魅力啦!
蓬安 •舌尖上的非遺
曹 氏 豆 干
曹氏豆干產于古蓬州,是曹氏家族的祖傳特產,已有300多年歷史,1994年被正式注冊為“蓬州曹氏豆干”,是川北地區的名特小吃之一。2013年,曹氏豆干被列入南充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曹氏豆干采用本地優質黃豆,篩選后進行浸泡,浸泡時長視氣溫而定。浸泡之后淘洗干凈便開始磨豆漿,再將豆漿燒沸,之后用紗布過濾。
待濾去豆渣,就用調配好的膽水點成豆腐,等豆腐稍涼,用小紗布包成一個個小豆塊。再軋干水分,拆掉外層的小紗布,便是曹氏豆干的雛形。
然后把水燒沸,將軋好的豆干倒入鍋中煮制完成,這步是為消毒進皮,煮好起鍋晾干,待秘制鹵水燒開后倒入,等豆干鹵好燜制完成后,撈出晾干,便可裝袋封好。
曹氏豆干的歷經林林總總十八道工序,大功告成!每個過程純手工制作!一袋袋曹氏豆干就這樣被端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河 舒 豆 腐
“旋乾磨上流瓊液,煮月檔中滾雪花”。豆腐這一美食深受大眾所喜愛,蓬安的河舒豆腐更是成為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河舒豆腐歷史悠久,始于清代,產于蓬安縣河舒鎮,一直以來受人們喜愛。制作工藝繁復,種類多樣,色香味俱全。2013年列入南充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采用有機黃豆,配燕山山泉浸泡,經石磨多次磨漿過濾,用傳統鹵水點制而成。河舒豆腐融匯川菜技法,博采眾長,菜品多達108種,其味美爽口,色鮮質嫩,被譽為不可復制的巴蜀一絕,堪稱素食饕餮盛宴。
主要特點:
一、品種繁多。如:爛肉豆腐、麻辣豆腐、魚香豆腐、雪花豆腐、熊掌豆腐、口袋豆腐、懷胎豆腐、四喜豆腐、爬絲豆腐、一清二白豆腐等。
二、綿軟。端在手上東搖西晃不垮墩子,放在桌上仍端正不偏,放一天不流水,不變型;入鍋任煮不爛,火炕任翻不硬,筷子挑起仍是嫩閃閃的不斷裂。
三、吃起細嫩,味道鮮美。吃后有回味,給人以爽適的感覺。
西 拱 橋 酒
小匠匠于技,大匠匠于心。非遺的傳承,從來都是由心到技的一種升華。西拱橋酒產自蓬安縣錦屏鎮西拱橋邊。錦屏鎮屬蓬州老城,始建于民朝,歷史悠久,現正打造相如故城,地理非常優越。
西拱橋酒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唐仁園從湖北“湖廣填四川”時帶著烤酒技藝來到四川省蓬州安家樂業,唐氏族人三百多來一直從事烤酒業,先后傳承人達十一代之多,歷史悠久。
西拱橋酒古法釀造技藝主要分:
1、精選材料,選出優質高粱,要求顆粒飽滿,無雜質,無霉變蟲蛀,無農藥污染。
2、泡糧,使糧食吸水膨脹,使淀粉結構松弛,為蒸煮糊化創造條件。
3、蒸煮,利用蒸煮使淀粉糊化。有利于淀粉酶,同時起到殺死雜菌,糧食進一步吸水膨脹。
4、攤涼,將煮后高粱調到適當溫度,用楊渣或晾渣的方法,使料迅速冷卻至合適的溫度。
5、拌酷,將攤涼冷卻后的高粱拌和,加入酒曲進行翻料,攪拌均勻,使高粱充分發酵,糖化,促進酶化,需要時時掌握好溫度。
6、入窖,入窖發酵槽中,加入配糟,并蓋上塑料膜,使其充分發酵。
7、出窖蒸餾,材料經過充分發酵后,再次復蒸,產生大量含有酒精的蒸汽,經過冷卻便成了酒、窖藏、包裝成品。
這些年來,唐氏家人為保護西拱橋酒古法釀造技藝,拓展市場,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還開辦桑梓酒業公司,做到了產、供、銷,保護、傳承一體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我們世代傳承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是我們情感表達和自我認同的方式。它可能是一縷琴音、一種習俗、一首歌曲,是端午節的龍舟、勞動中的鑼鼓、薅秧時的家常、餐桌上的味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遺的踐行者和傳承者。
這3個舌尖上的非遺,不得不說是蓬安的美味。下次有朋友來蓬安,記得帶他們嘗嘗噢!(南充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