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山海拔562.6米,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獨特地貌,山勢連綿,林木參天,具有“雄、奇、險、幽”四大特色,山頂凌云古剎始建于漢末,現存真武宮為清道光年間重建,有遇仙嶺、降魔臺、老君洞、老龍洞、望夫崖、舍身崖、將軍墳等自然奇觀,享有“果郡靈山”之美譽。四川第一大二級城市南充市高坪區凌云山風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2009中外旅游投資高峰論壇暨新中國成立60周年旅游業成果頒獎盛典”上,凌云山風景區榮獲“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最佳風水旅游景區”稱號。
高明三面環山,群峰相連。東眺西樵,南倚皂幕,西枕香山,北靠凌云,中立鹿洞,四座名山皆有不同的風韻。凌云山,因山高入云而得名。古時傳說,凌云山頂上常有神仙對弈,龍州村得道真人譚玉亦常來往,至今還留下一個仙人腳印。《吳志》又說此山“頂有石泉,泉有錦繡魚。”凌云山風景區以凌云山道教城、白山佛教城、圖山儒家文化中心為主體,方圓近20平方公里。凌云山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據出土文物考證和史書記載,自東漢明帝時起,道、儒、佛三家競相在此建宮造廟,文革前仍留存有數十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寺廟、禮壇,香火鼎盛綿長,遠近士女紛至禮拜,盛極千年。從凌云山所處鄉鎮之名即可窺見當年盛跡:老君鎮——道家始祖李耳又名李老君;青蓮鎮——鄉鎮形如觀音坐化蓮花寶座;小佛鄉——山是一尊佛,佛像布滿鄉;萬家鄉——萬盞圣燈朝凌云。凌云天下靈,在乎她的風水地理、山形地貌、宮觀寺廟、石刻藝術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態。
凌云山三清殿
三清殿是道教標志性建筑,因內塑有道家三清真人而得名。原殿初建時間不可考,明清均有修繕記載,解放初建老君學校、政府時拆毀,現大殿為2001年舊址重修建筑,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大門為云南雙層雕花鏤空青蘋木;前殿正中塑有高9米的上清靈寶天真、玉清元始天真、太清道德天真,左右各塑有高5米的12金仙,殿內壁畫、壁飾均為道家經典故事、文化背景圖案;后殿塑有高5米的后三清真人塑像,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三清殿右側湖面聳立的一塊巨石上刻有明朝太極宗師張三豐游凌云山所詠詩句:蜀山靈秀屬凌云,水木清華遠俗氛。九鼎煙中鸞鳳嘯,仙音不與世間聞。由此可見凌云山當年的極盛地位。
凌云山天然睡佛
遙望凌云山白山、馬巖山方向,我們看到的是由山脊綿延而成的兩尊天然睡佛,白山睡佛長約2公里,馬巖山睡佛長約1.5公里,逶迤相
連,面北腳南,相傳為佛陀顯化而成,方位與釋伽佛祖當年圓寂方向一致。比之樂山睡佛,更為神態安祥,渾然天成。更為神奇的是,唐宋以來,高僧大德便在兩睡佛頭部建有廟宇參禪悟道。
凌云山四相五行
像負重前行的烏龜,這龜紋、龜頭、龜眼、龜背、鱗甲斑斑,壽紋清晰,與象征長壽、吉祥的烏龜酷似。看,龜背中間還有溝槽、水泥填補的洞穴,這就是九十年代初山民欲開采此石建屋,放炮炸石留下的,當時竟奇妙的全成了啞炮,才留下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龜石,夠神奇的吧!打子洞系大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所鑿的一座和尚墓窟,是靈龜的頭部,真武官就在靈龜的背部,上山公路左側兩座山梁就是靈龜奮力向前蹬起的后腿,因此這座山就叫玄武山。前面左側山是青龍山,整座山最長處330米,最寬處33米,四周懸崖峭壁,形如一條向靈龜朝拜的青龍。山中多巨石,有的像盤龍、有的像臥龍、有的像龍吐須,千態萬狀,準妙惟肖,也暗含著三月三朝凌云山的玄機。前面右側山就是白虎山,在虎山下前方觀看,但見一尊臥虎雄踞于莽莽蒼蒼的松林之中,一陣松風吹來,猶如虎嘯聲聲。前面正前方就是朱雀山,全山長約2公里,山形如大鵬居高臨下,雄視遠山,有展翅欲飛之勢。
研究風水的專家學者說,凌云山其山形地貌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相俱全(中國古代地理學認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俱全之地為風水寶地)。西華師范大學教授王明元考察凌云山后,著文《天下風水第一景觀》中說:以古代地理學堪輿術而論,凌云山有騰龍臥虎之雄,朱雀玄武之俏,對稱適度,各居本位。數千年來理想的風水模式,竟是眼前的現實,更妙還在四相之中心以聚氣(三清殿前300米處有五行中央后土無極能量場,是四相五行的中心部位,在這里向四周喊話都有回音,在四周沒有高山深谷之地,有此奇妙現象,極為罕見,現準備建天籟八卦臺),自然合四為一,化一為四,令人驚嘆!四川師范大學教授馬正平、李曉波說:以前研究風水學以四相五行為最理想的風水模式,但都是傳說中的,抽象中的,理想中的,書本中的,今天看到的凌云山四相五行是形神兼備的,將成為大專院校研究東方建筑風水學、古代地理學地理堪輿術的活標本。已故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大師親臨凌云山視察后說:凌云山四相五行舉世罕見,建議把凌云山建成道教城。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水學說,博大精深,異常深澳,請大家慢慢琢磨、研究。凌云山這一獨特的風水寶地,大概就是“凌云天下靈”的最好詮釋吧!真武官為清代建筑,木匾上“真武官”三字為已故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親臨手書。正殿中塑全副武裝、身披鎧甲、手執寶劍,雄視前方的真武祖師像,左右兩廊為十大元帥,正殿背面與真武祖師一墻之隔的是慈航真人。最上面的小山上建有老君閣,以八卦造型,雕梁畫棟,古樸典雅,亭中石像演繹老子騎青牛西去化胡的故事,亭外八根石柱,均為滾龍抱柱浮雕,工藝精湛。
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初三,凌云山道觀均要舉行盛大的道家結幡儀式,規模宏大,場面壯觀,數十萬信眾競相朝拜,人流如織,摩肩接踵,民間稱為“三月三,朝靈山”。結幡時,將鹽、茶、米等五谷雜糧裝成五小袋,用經點化的紙包住,然后系于幡幅下五根長繩頭,升至天際云端,10余得道高道在通過沐浴、焚香、凈口數日后,排陣升壇祭天,叩念真武祖師,朝斗超度解厄,得天地感應,長繩翻卷,纏繞成一解不開的,能預測年景的奇特幡結。
白山凌云大佛
在碧波蕩漾的凌云湖邊,在大樹參天,綠草覆蓋,花團錦簇的接引廣場盡頭,依馬尾坡峭壁鑿造而成的石窟大佛,就是凌云大佛,為阿彌陀佛像,是凌云山最著名的景觀。僧尼、信徒一見面,往往便雙手雙十,口念“阿彌陀佛”,算是祈福,祝愿,打招呼。為什么呢,據說是因為阿彌陀佛是接引佛,是佛中之佛、佛中之王。佛像高99米,比號稱世界第一大佛的無錫88米高靈山大佛銅像高出11米。大佛肩、頭部有30余米,相當于10層樓高,可以說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凌云大佛為依巖摩崖石窟像,像離窟沿還有12米,能科學的排水、隔濕、通風,可防止大佛的侵蝕性風化。在廣場仰望大佛,會有仰云彌高的感覺。佛像左右兩側山體及附近山頭均設有若干觀測點,以方便游人敬仰朝拜。
白山朱雀山位于凌云山前案,形如展翅欲飛的大鵬。山勢四周,分別雕鑿有臥佛(釋伽牟尼涅槃像)、觀音三十三化身、五百羅漢(部分)石刻藝術像。凌云臥佛,又稱釋伽牟尼涅槃像。釋伽牟尼降生于公元前623年,相傳出生后即能周行七步,腳踏之處,現出七朵蓮花,且舉目四顧,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自語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后不滿不平等社會現象,離開王宮,35歲時悟道,圣號就是釋伽牟尼佛,他從成道到80歲涅槃一直宣說佛法。石窟全長72米,為世界最長石刻藝術像。雕刻內容為釋伽佛祖圓寂的故事,由三部份組成,左邊是釋伽牟尼涅槃,進入最高不生不滅境界,面容慈祥,神情自然;稍偏黃金分割點處是一株巨大的菩提樹連通上下窟沿,樹葉點綴整個畫面,并把畫面一分為二,既起到了豐富畫面內容的作用,又很好的解決了支撐窟頂的力學難題;右邊是釋伽佛祖八大弟子虔心稱頌師傅經過三個解脫門,神態莊嚴,心誠至極。
觀音三十三化身石窟藝術像,每一個化身就是一個經典的佛經故事。佛教有各種名稱的佛和菩薩,其中老百姓映象最深的是觀音菩薩了。觀音菩薩在佛教中是大慈大悲的代表,觀音剛傳進中國來時是男性,后逐漸演變成女性。她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主要任務是協助阿彌陀佛接度眾生,在婆娑世界,即現實世界輔助釋伽牟尼推行教化。觀音菩薩能化出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所現妙容,所念神咒,能使眾生無畏。她的主體是圓融清凈寶覺觀音,應眾生機緣有32化身。每一尊石刻像高3—5米,比例勻稱,體態豐盈,雍容典雅,頗有盛唐遺風。
五百羅漢石刻藝術像(部分),分布于朱雀山南側,窟高3—5米,像高2—4米。羅漢是小乘佛教里最理想的最高果位。有三義,一是殺賊,二是供應,三是無生。眾羅漢各自獨立,又相互照應,動靜交融,渾然一體。有的顯出嚴厲而又慈悲的性格;有的透著圣潔和智慧;有的風神浪漫;有的神態安詳;有的樸實可愛;有的內蘊深沉;有的哭笑不得。似乎告訴人們,羅漢雖超凡脫俗,沒有生死輪回之苦,但也有喜怒哀樂,西天也并非完全的極樂世界。
凌云山白山寺,距今有1800余年歷史,周邊及頂上建有大小寺廟數座,香火旺盛,民間傳頌謂“小西天”,現存漢、唐、宋古巖墓、舍利塔、碑刻三十余處。白山可以說是一座奇山:在凌云山遠望白山寺、馬巖山似兩尊睡佛;在白山湖上觀如兩頭雄獅;在朱雀山下觀白山恰似一個側面人像,正是“步移景換”,游客們驚喜的叫他“獅身人面像”。明朝宰相陳以勤(高坪青居人,其父子二人均為文淵閣大學士、當朝宰相)曾游白山寺,并寫下詩句:迢繞梵宇隔凡煙,春日閑游思獨玄。天地此山元萬古,漢唐有偈幾千年。數峰啼鳥鐘聲外,滿徑飛花寺影邊。欲向寰中除苦惱,無如此處可安禪。
金光如來殿,為近年重修建筑,飛脊翹檐,歇山斗拱,氣勢雄偉,佛靈香旺,殿中供奉著兩尊從緬甸迎請來的金光如來玉佛、韋陀菩薩,分別高3米余,重達5噸左右。白山寺三面均為懸崖,在崖壁上,密布著一排排古石崖墓群,舍利塔,考證為漢唐以來,歷代高僧大德圓寂禪定之凈地。洞口刻有“我在這塔來,他向那里去”的對句,句中含藏著無限禪機。
白山馬巖山石窟藝術城,馬巖山曾經是白山香火最旺,廟宇最雄偉、密集的地方,可惜現在已蕩然無存,但從附近出土的瓦礫、礎石、碑刻、香爐均可察考當年的盛況,現正著手籌備恢復大雄寶殿。在馬巖山北面的峭巖上雕刻有氣勢恢宏的石窟藝術像。窟高9—20米,像高7—16米,分別為東方三圣石窟藝術像、西方三圣石窟藝術像、金光如來石窟藝術像、化光如來石窟藝術像、騎獅的文殊菩薩、騎象的普賢菩薩、手持錫杖蓮花的出家之僧地藏菩薩以及觀音菩薩石窟藝術像等。
500年一遇:7月22日6分鐘日全食,南充高坪凌云山是最佳觀測點,國家天文臺理事楊樹政告訴記者,國家天文臺專家組將派觀測小組到南充觀測,并把記錄的相關數據載入史冊。可能設日食觀測紀念景點,據記者了解到,高坪凌云山地處東經106°,北緯30°之間,海拔高度介于330米~600米之間,最高山峰海拔562.3米,是我市轄區內海拔最高的地域。楊樹政教授認為,凌云山有適合觀測的空曠地帶。楊樹政透露,因為南充位處日食帶中心線、適合觀測,國家天文臺將有專門的觀測小組到南充觀測,并把相關數據永久記錄在我國天文史冊上。楊樹政提議,凌云山是我市的重要景點之一,邀請國家天文臺專家到凌云山觀測后,可以在觀測點設立永久性紀念標志,并開發為我市一個新的景點,為我市旅游景點增添新的內容。市旅游局局長白永強對此欣然同意,并表示歡迎專家對南充的西山風景區、凌云山景區進行考察,選擇最優的區位作為觀測點。他們將盡快與相關部門協調,細化永久性日食紀念點的建設方案。共同經歷5分鐘“黑暗”。據了解,本次日食是從1814年至2309年,在中國境內全食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最長可超過6分鐘。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消息稱,本次日全食有三大特點:最精彩的全食持續時間很長;整條日全食帶掃過區域大;全食帶掃過地區人口之密集在我國是史無前例。
楊樹政表示,本次日食全過程長達兩個多小時,在我國境內可以觀測到日食的理論時間長達7分鐘32秒。南充市民在位于日食帶中心線的市區,能夠感受日食的時間為5分鐘左右。較全國日食地帶其他地域,在南充的觀測時間較長。據楊樹政教授介紹,位于西華師范大學新區的觀測點已經在準備、測試儀器,數十位專業研究生、天文愛好者已經聚集到觀測點附近。天文愛好者們主要來自省內,也有通過國家天文臺獲悉消息后趕來的省外人士。專家表示,7月份有陰雨天氣,但期間晴朗天氣較多,市民觀測到這次日食的機會較大。記者從市氣象臺獲悉,22日天氣預報還沒有具體數據支持難以確認。日全食發生時,剛來臨不久的白天將回到夜晚狀態,整個日食帶經過地帶將一片灰暗。如果天氣晴朗,市民還可以在日食發生時,清晰地看到天上的星辰。專家提醒,此次南充市民能觀測到5分鐘左右的日全食,日食發生時間為8時左右,相關部門要提前作好準備、保障市民安全。本報提醒廣大市民,觀測日食的市民要提前就位,以免錯過奇觀。
免責聲明:綢都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