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情系彝鄉,愛國教育‘史’中來”暑期三下鄉實踐隊通過線上授課的方式深入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喜德民族中學,為當地的孩子們上了一堂充滿歷史趣味的愛國主義思政課。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線,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近百年的歷史故事為載體,依托新媒體和網絡空間資源等現代傳播手段加強對同學們的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教育。引導同學們厚植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為他們的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環境,激勵著他們為實現民族復興而追夢。
據悉,此次線上授課實踐中隊員們以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奮斗的歷程為主線內容,將整個過程比作巨輪的遠航,圍繞勇立潮頭、揚帆起航和同舟共濟三個專題進行講解,分別講述了紅船精神的由來、新中國升起的第一面國旗以及利比亞撤僑的故事。
在紅船精神故事講述中,實踐隊員通過對中國一大召開過程的艱難以及紅船精神具體內涵的講述號召同學們要把握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聽黨話、跟黨走,要孜孜不倦學習,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養,在學習中增長知識、錘煉品格、增長才干、練就本領。
?新中國升起的第一面國旗和利比亞撤僑這兩個故事,實踐隊員引用了相關視頻片段,讓同學們更好地領悟到了國旗國歌的神圣和莊嚴,也更好地感受到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進一步堅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著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此次“情系彝鄉,愛國教育‘史’中來”線上社會實踐活動正是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生第二課堂,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培養廣大青少年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張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