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實際,將于線上進行此次“三下鄉”暑假實踐活動,采用“互聯網+社會實踐”新模式,以歷史故事為載體,對涼山州彝區喜德縣、昭覺縣部分學校的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歷史文化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伍希望通過此次支教,振奮其精神風貌,助力實現精神層面的脫貧,從而更好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有信心、對未來有希望。
7月15日晚上,歷史文化學院彝鄉云支教實踐隊出征會議于騰訊會議召開。
學院在國家“三下鄉”旗幟的引領下,緊跟國家發展基層教育事業的步伐,保障每個隊員不離隊、不掉隊,在普及教育、發展教育、振興教育過程之中不忘本來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爭取講述一節既有力度、又有深度、更有溫度的優質思政課堂。
會議期間,實踐隊隊長依次介紹了本次三下鄉實踐活動的工作安排和注意事項,隊員們討論并確定了各自的分工,并將每個人任務落實到位。為保障實際授課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隊員們進行了試講,大家共同商討為彼此提出建議,使其講課內容更加豐富、完備。
?團隊以“愛國愛黨”為主線,依托當地涼山州的歷史資源,配合學校第一課堂,以講有關愛國主義歷史故事的形式,在其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其對國家的濃濃之情、拳拳之心。
據悉,由于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采取線上方式進行,操作起來更加便捷,學院選取了多所涼山州學校進行支教,為更多的孩子送去知識和溫暖。當地學生主要為彝族,團隊選擇的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彝海結盟、國旗國歌、抗疫等故事貼近當地孩子的生活,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突出效果。
一節課帶來的知識是有限的,提高小朋友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是重要的,在課堂中,小朋友所表現出強大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是隊員們傳遞本次愛國精神教育的動力。愛心支教既是一種愛心的傳承,也是責任感一種體現。
前路漫漫,道阻且長,接下來將會面臨更多挑戰,望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奮勇向上,砥礪前行。(王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