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華師范大學何木英、李秋所著書籍《回家:凌云相聚之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面向全國公開發行,受到國內文化學術界廣泛關注。7月9日,《南充晚報》和“今日頭條”刊登了《女教授南充追尋“文化魂”十年研究推出厚重專著》,著重報道了這一專著消息,在讀者中引起了積極的反響。近日,筆者在青年畫家杜俊杰的書畫工作室采訪了何木英教授。
何木英教授首先分享了新書的寫作緣起、目的、內容和心得體會。這本《回家:凌云相聚之路》是“回家三部曲”的第二部,全書三十二萬字,剛剛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它與《回家:凌云山之靈》(何木英、王明元,2017年)合為姊妹篇,凝聚著作者十余年的心血和汗水,匯聚著凌云山志愿者們的默默支持與奉獻,講述著南充凌云山獨特的地理與人文故事,并延伸進中華五千年的文明之中,試圖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歷史腳步。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西方文化教育和研究的高校學者,何木英教授主要接觸的是西方文化。為何突然做起凌云山文化的研究?何木英教授說,當初下定決心研究凌云山,是一個偶然的機會。2006年,她為凌云山文化旅游景區翻譯導游詞、景區介紹等資料,走進了這座集儒、釋、道、文化為一體的凌云山,立即被這里典型的地理地貌所震撼。鮮活而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對她的沖擊,比她早年到美國作為訪問學者時所受到的中西文化沖擊更強烈,她深刻意識到,凌云山文化是可以延伸到中華五千年文明之中,對探索中華文化源頭、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歷史十分有意義。
在談到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時,何木英教授說,關于我國傳統的宇宙觀和思維模式總會涉及“天人合一”;關于中華文化的特色,總要涉及“海納百川”。對于這些知識,之前她基本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認識。一到凌云山,這里神形兼備、對仗工整的四象五行,生動形象地詮釋著這種整體宇宙觀和具象思維模式;這里方園三十多平方公里,從東漢以來儒、釋、道三家共處一山,和諧共存,各美其美,詮釋著“有容乃大”的包容文化內涵。凌云山以天造地設的獨特地理地貌,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生動形象地展示著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思維模式、民俗文化特色等。
但是,關于凌云山的文獻記載并不多,何木英教授決定從收集研究第一手資料做起。于是,她與其他專家、學者、凌云山志愿者一道,深入田間地頭、百姓家中,從收集第一手資料做起。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方土地上的人們對有關凌云山的故事記憶猶新,他們娓娓道來,讓人不能不驚訝——原來,中華悠久的傳統文化不是僅僅寫在書本里,而且深深地扎根這片于這片土壤。因此,這里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何木英教授表示,凌云山文化研究的目的是為凌云山的文化傳播和弘揚傳統文化做出積極而有價值的探索。對凌云山的研究不斷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得到了高坪區政府、凌云山風景區的大力支持。并成為南充市文旅局的“委托項目”,西華師范大學的“英才基金”項目,高坪區鵬達嘉陵江實業公司為此建立了“凌云文化研究院”,邀請何木英教授和四川大學文科杰出教授詹石窗加盟。
歷時10余年,在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何木英教授與王元明教授、李秋講師完成了兩部“回家系列”專著?!痘丶遥毫柙粕街`》以凌云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文化為基礎,形象生動地解讀《易經》文化、“天人合一”宇宙觀、具象思維模式、海納百川等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回家:凌云山相聚之路》將凌云山文化現象延伸進中華五千年文明,將我國四大傳統節日的主題納入春、夏、秋、冬四季,以文藝經典,詩書畫等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地探討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中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等。兩部《回家》,皆以深入淺出的道理、樸實無華、流暢抒情的語言、生動形象的圖片書畫,探索回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之家,追尋太平、祥和、溫馨的家園——國泰民安這一樸實而永恒的家園。
南充凌云山現為“國際生態安全旅游示范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最美丘陵秘境”等。凌云山還包含圖山、白山。這里的地形地貌與文化內涵如此契合,猶如上天的有意為之。圖山的龍山龍石似乎在展示華夏兒女乃龍的傳人,凌云山的四象五行乃“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世界觀,白山的獅子山形神兼備為弘揚凈土凈心。無論你是對這里奇特的自然感興趣,來瞭望或近觀這里人格化的山脈、化石般的石頭,思索滄海桑田的變換;還是懷揣夢想,思索人生未來,凌云山正以其獨特的地理地貌、深厚的文化底蘊,迎接您來探索、追尋理想的回家之路。(向東)